蔡世遠、蔡新對祖國統一大業的貢獻及其意義初探
蔡世遠、蔡新對祖國統一大業的貢獻及其意義初探
—————————————————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會柯蔡委員會 蔡干豪
臺灣作為祖國領土的一個部分,與大陸的關系曾經經歷了一個漫長而曲折的歷史過程,在這過程中涌現過不少值得紀念和研究的人物。蔡世遠和蔡新都是清康乾盛世時期的著名歷史人物,都是太子太傅,他們的思想對康熙與乾隆兩代皇帝的影響是很大的,由于他們思想的影響,對清收復臺灣、發展臺灣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由于目前公開的資料有限,我們只能從有限的資料中對他們的貢獻進行粗淺的研究,拋磚引玉。
蔡世遠(公元1682~1734年),清學者、哲學家、文學家、教育家、書法家。字聞之,號梁村先生。因世居梁山,學者自稱“梁山先生”,福建漳州府漳浦縣下布(今大南坂下樓村林西墘)人?滴跛氖哪辏ü1705年)舉于鄉。受業于張伯行。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赴京應試成進士。改庶吉士。為李光地器重,經他推薦參與分修《性理精文》。因母病返閩,受聘主講鰲峰書院。訂立學約,其教以立志為始,以循序體察為致知之方,以敦本立誠為行之要,有成就者眾。雍正元年(公元1732年)受詔入京,授編修,入直尚書房。歷六年遷禮部尚書,直內廷十年。未嘗一日輟,郡王以下自署受業。因族事株連降職,次年復職。卒于任內(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謚文勤。
蔡世遠博覽經史,繼承二程(程顥、程頤)、朱熹的學說,又深入研究周敦頤、張載等名家之說,致為有用之學,是“閩學派”的骨干。雍正《制祠》稱他:“研究于天人、性命、砥礪乎理學、文章”,“克探濂、洛、關。閩之蘊”。在理論上,主張把“敦本立誠”作為力行的原則;在學習方法上,以“循序體察”為“致知”的途徑。在經莛講官,對皇子授“四書”“五經”及宋“五子”等。書法善行、草。編著有《漳州府志》、《二希堂文集》二十五卷、《朱子家禮輯要》、《性理精要》,《鰲峰學約》、《歷代名臣言行錄》、《評選古文雅正》、《漢魏六朝四唐詩》等。
蔡新(公元1707~1799年),字次明,號葛山,別號緝齋,福建漳州府漳浦縣下布人。清乾隆元年(1736年)進士,歷任禮部、吏部、兵部、刑部、工部尚書,后官居極品。在42年的宦海生涯中平步青云,蔡新服官蒞政期間,正承康雍之后,又逢乾隆盛世,朝廷典章制度基本完備,一切有舊章可循。他只是恪遵成法,稍有創革。他任侍講,啟迪諸皇子,動必稱儒先。他的努力和表率使清政府加快接受中國傳統文化,加速滿漢融合,受到乾隆皇帝的崇愛。為乾隆、嘉慶兩帝所器重,為乾隆盛世積極出謀獻策,為中國疆土統一做出功不可抹殺的努力。他授任《四庫全書》編纂10來年,蔡新默不作聲地不知親自校閱了多少文卷。
蔡新和他的從叔父一樣,言談盡是公務,絕少提及私事。蔡新擔任朝廷大臣,在處理國家大事時,?紤]到朝廷和百姓之間的厲害關系,如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發生一起噶刺吧土番殺害中國商人事件,福建官員上報這件事,并請禁止南洋商販以困之,朝議未定。大學士方苞知道蔡新有經濟策略,因而寫信詢問蔡新。蔡新在復信中說:“南洋殺漢商是非法的。但漢商平常違反禁令,久居其地,自棄化外,名雖漢人,實與彼地番種無異。揆之國體,實無大傷!币蕾囇蟠鶃磉^生活的不下數千家,一旦禁航,那么,經商沒有資本,務農又沒有產業,勢將流離失所,又毀棄民間千百生民的生活。方苞接受蔡新的意見,于是,對南洋的通商沒有禁止。蔡新這一建議,對于促進東南沿海的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繁榮沿海經濟、增加國家收入、交流中外文化,都起著積極作用。
蔡新由于人品端正,學問深醇,不僅德望重于朋僚,更深得乾隆皇帝的器重。他職位屢得升遷,直至“官居極品”。蔡新在家中逝世,時年九十三歲。朝廷接到疏文后,嘉慶下諭說:“原任大學士蔡新,人品端正,學問深醇,久任綸扉,兼轄部務,俱能恪恭奉職,而在尚書房行走最久,朕及諸昆弟俱經授讀,懋著慎勤。著加恩晉贈太傅,并著巡撫汪志伊代朕奠酒,以示眷念舊臣祭意。折內稱有子四人,孫行達,并令擇其出息者二人,送部引見。并賜祭葬,謚號文恭。
蔡新在哲學上,堅持孟子“不動心”的宗旨,收集先儒談操心、養心、存心、求放心的言論編為集,名《事心錄》,終生誦讀、玩味。堅持儒家積極入世的思想,對佛、道的哲學觀點進行批判。駁佛教“三不可得說”,認為佛教“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說不可取。指出過去、現在、未來的關系,過去的錯誤謬誤正可以作為預見未來的重要依據(《三不可得說》)。在《治必有為而后無為論》中批判道家的無為論,認為必須通過有為而后才可以大到無為。蔡新著作有《緝齋詩文集》16卷,《讀史隨筆》1卷,《文獻通考隨筆》1卷。
閩臺兩地自古以來是習相通,語相同,唇齒相依。在臺灣建省以前,臺灣隸屬福建,臺灣的民眾80%祖籍地在福建。蔡世遠和蔡新都十分關注關心臺灣這一疆域。
清初由于西方殖民者的海上騷亂和海盜猖獗、與中國貿易往來的海外有些國家動亂頻繁,社會的動蕩經常波及我沿海地區和臺灣。朝中有不識臺灣重要意義的議政大臣昏庸無知,認為“臺灣孤懸海外,易菽賊”,不如“遷其人,棄其地,而專守澎湖”,甚至還信口雌黃說“此一塊荒垠,無用之地耳,棄之可也!笨滴鯇壥匾矡o定見,也一度認為“得之無所佳,棄之無所損”。蔡世遠作為太子太傅,以政治家、哲學家的眼光,和維護國家領土完整的愛國主義精神,怕已經回歸的臺灣得而復失,不怕妄嫌,從實際出發堅持不同看法,努力諫言。對臺灣在祖國疆土中的重要地位作用,認為“臺灣海外,在南紀之曲,東倚層巒,西界漳州,南鄰粵,北之雞籠城與福州對峙,地近河沙嘰小琉球,周袤三千余里,孤嶼環瀛,土壤澳衍,禾稻不糞而長,物產蕃滋,果饌贏蛤,硫磺水藤糖蔗,無所不有,故東南一大聚落也。(蔡世遠《送黃侍御巡按臺灣序》)”蔡世遠的思想和施瑯等武官的“棄之必釀成大禍,留之誠永固邊圉”(施瑯《恭陳臺灣棄留疏》)不謀而合,更加堅定了康熙設立臺灣府的決心。
蔡新歷來很關注臺灣這一疆域,蔡新認為:“蓋朝廷視漳重于會城,而視臺又重于漳,故公之澤愈推愈遠,公之用亦愈試愈奇。臺灣自入版圖今百年,設官置吏與內地相同。蓋漳泉之外官,全國之屏蔽,而沿海七省要害之區也。其地西濱海,東屆深山,延袤兩千里,其土沃壤肥衍,五谷不糞自熟,其物產則薯芋、糖蔗、水藤、竹木、硫磺皮革、角筋之備用。其土著則社番莊客,富商大賈有室家之聚(蔡新《郡侯蔣公調臺灣德政詩序》《蔡新緝齋詩文集》96頁)。都為清政府治理臺灣,發展臺灣起到十分重要作用。
如何治理臺灣,保證臺灣的穩定,蔡世遠提出了對臺灣的發展經濟和管理辦法,希望選派廉潔奉公的能人去管理臺灣。在臺灣府總督滿公赴任臺灣,處理臺灣民事時,蔡世遠在中又做了提出:”臺灣吾故土、故民“,要妥善處理臺灣問題(蔡世遠《與總督滿公論臺灣事宜》)。蔡世遠還提出對臺灣的治理策略:一是“興教化以美風俗”,二是“和兵民以固地方”(蔡世遠《送黃侍御巡按臺灣序》)?梢娖溆眯牧伎。
蔡世遠為了實現其治理臺灣“興教化以美風俗”的哲學家理想,積極參加與支持臺灣書院設立工作?滴跛氖辏1704年),臺灣知府衛臺揆始建的崇文書院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臺灣最早設立的書院。首先得到支持的是蔡世遠和是臺灣著名史學家連橫。從連橫的文稿可以看到,“康熙四十三年,知府衛臺揆始建崇文書院,五十九年分巡道梁文煊亦建海東書院,各縣先后繼起,以為諸生肆業之地。內設齋舍,延師主席,設監院以督之,每月管師各試一次,取生童各20名,每名給膏火銀七錢。課外各40名,每名三錢七分。而山長束修400元,加考小課120元,監院月薪10兩,扃試之曰,別給飯膳50元,均歸學租支之!
福建的書院與臺灣的書院交往十分密切。以福州的鰲峰書院為例。其在清代被列為省城的四大書院之首,為臺灣的官憲士紳所推崇。1715年,臺灣諸羅縣學重修工程完成,當時的臺廈道陳便托人請鰲峰書院的山長丁蓮曾被邀至臺灣講學,其“倡明經術,海外化之”。臺灣的一些士子也以報考鰲峰書院為榮。如臺灣淡水廳的光緒乙亥舉人李藩岳就曾就學於鰲峰書院山長郭柏蔭的門下,期間,他還向福州的一些大書院(如風池書院)的山長請教。
由於在福州鰲峰書院就讀的臺灣士子有一定的數量,該院於嘉慶七年(1802年)訂立章程時規定:學生因事告假回鄉,按路程遠近給假,近則一月,遠如臺灣給五月。旬準假一日。凡告假者均在號薄上登記。此外,尚有一些臺灣科第中人在福州的鰲峰書院任教,有的還負起監理書院日常教育教學活動之責任,如陳震耀和黃本淵。
陳震耀,臺灣嘉義人,少聰敏,博通經史,嘉慶十五年曾參加北京會試,後在臺灣辦理過團練,主持鳳山的鳳儀書院,在福建擔任過閩清、平和等縣的教諭和同安訓導,又曾助修過福建通志等,晚年在陜西等地任官。在監理鰲峰書院期間,他眼看省城貢院破敗,號舍狹窄,潦濕熏蒸,遂與當地士紳商量後決定募資擴建。他親自指揮修建工作,結果在一年里“增號舍千馀”,為應考諸生提供了便利條件。這就是》《重修臺灣省通志》卷六中所記載的:“道光五年調省,監理鰲峰書院,助修通志,仿刻先賢遺書,志論歸之。任內募捐建省垣貢院,并董工役!
黃本淵,臺南人,系嘉慶十八年的優貢生。他當過長汀縣學教諭和福州府學教諭,後監理福州鰲峰書院。任職期間,對書院生員諄諄善誘,培養出大批人才,在教學上很有建樹,當年福州一帶的士子常將黃本淵的名字同書院聯系在一起。為表彰他的貢獻,當局擬提拔他任知縣,他辭職不受,返回臺灣過著耕讀的生活。蔡世遠對臺灣書院的影響,為臺灣理學思想的傳播起到了很好的教化作用。
對“和兵民以固地方”的策略,蔡世遠在給閩浙總督覺羅滿保書中做了許多闡述,提出臺民暴亂之由系“官斯土著者不免有傳舍之意,隔膜之視,所以致亂之由!薄敖衿澮淮蟾,文武之官必須慎選潔介嚴能者,保之如赤子,理之如家事,興教化以美風俗,和兵民以固地方!,他強調“為圣天子固海外滄桑,為我閩造無疆之厚福,惟此地可行,惟閣下能行之!保ú淌肋h《與總督滿公論臺灣事宜》)
關于選派廉潔奉公的能人去管理臺灣。蔡新認為臺灣如此要塞的官吏人選要特別重視。他認為“今天子神圣,文武知人善任,故數十年來守臺之吏,自巡查以下必簡中外有威信、知大體、可畏愛者往莊其任,非內地干濟之才固不以膺斯選也!倍易⒁馀_灣地方治理特色,多舉薦選派閩南人為地方官員。從歷史資料記載,治理臺灣閩南籍名將有施瑯、姚堂、藍理、阮蔡文、施世驃、藍廷珍、許云、歐陽凱、朱天貴、蔡功、蔡攀龍、林榮茂、施必功、陳汝鍵、詹六奇、林竿、林亮、李日煜、林葵等;游擊以上的有謝嘉、蔡盛、王德、曾捷、張勝、施啟東、林虎、朱德弘、王猛、賴貫、黃宗、戴參、林明等;千總以上的有韓進忠、黃富、林芳、許毅、林儒、陳遠致、蔡斌、王祖等。蔡新還注重臺灣官員將領的升遷處罰。乾隆五十一年,臺灣“林爽文倡亂,慘殺官民 ”(蔡新《臺灣統兵參贊大臣福建陸路提督世襲輕車都尉又一云騎尉萇溪藍公墓志銘》),“林爽文之后,漳、淡水林姓受株連,成祖亦逮京訊問。次子海門素有才,攜巨金入京謀救!薄昂iT以鄉人禮見”蔡新。蔡“新嘉其孝,留之家,妻以女”!俺勺娴妹,還其產!保ㄟB橫所著的《臺灣通史》)
任何事物的發展都不是一帆風順的,乾隆五年(1740年),噶喇吧(今屬印度尼西亞)發生荷蘭殖民者屠殺華僑的慘案,史稱“紅溪慘案”。翌年,福建巡撫奏聞于朝,并請“禁止南洋商販”以困之!昂=辈坏绊懥宋覈睾5貛c南洋的貿易往來,也給閩臺的交流帶來很多不便。對此,朝臣意見不一。內閣學士方苞知道蔡新生長于閩南,且有經濟策略,就寫信征求蔡新的意見。蔡新的回信中認為,禁止通商有弊無利,特別是福建沿海民眾和臺灣民眾主要依靠海域經濟生存,“海禁”只能引起沿海民眾財物損失和閩粵兩省財源困乏。因而主張“靜加查察”,若噶喇吧繼續迫害中國商人,那也只禁止與噶喇吧通販,其余南洋諸國“聽從民便”。方苞接受蔡新的意見,并向朝廷建議,遂得以實施,進一步促進了閩臺兩地的民間交流,進一步促進了臺灣經濟的發展。
由于蔡世遠和蔡新等群臣的努力,自1683年臺灣回歸到1885年淪陷日本殖民地的212年中,人口由20萬增加到320多萬,行政區劃由1府3縣增至1省3府1州,轄16縣2廳。變蠻煙瘴雨,地廣人稀為美麗富饒的寶島。中華民族在這塊土地上生根開花結果。日本殖民者侵占臺灣以后,企圖改變臺灣民眾的中華根的觀念,始終沒有得逞。不論閩臺兩地隔絕多久,閩臺兩地的血緣、地緣、文緣都緊密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