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倫與造紙術
蔡倫與造紙術
浙江溫州 蔡存會/文
辛酸的入宮
蔡倫,字敬仲。生于約公元1世紀,卒于公元121年,是東漢湖南桂陽(即今湖南省耒陽市)人。蔡倫自幼家境貧寒,全家人常為衣食發愁,受家庭條件所限,蔡倫沒能上學校讀書,但他對學習十分感興趣,常從讀書人那里學到文化知識,平時他非常留意生活中的新奇現象,不懂的總愛弄個明白。小時候就表現愛動腦筋,心靈手巧。
蔡倫13歲時,皇宮派人來家鄉征選宦官。在古代中國,宦官來源有兩種:一種是從民間征選來的,當然征選都是挑選較聰明伶俐的孩子,要不是家境十分貧寒,誰愿意讓自己的孩子進宮當宦官呢。另一種是有罪受宮刑的人。宮刑屬“五刑”之列,是重犯的刑罰之一,但進宮在皇室內廷當奴仆的都要割去生殖器,叫先“去勢”。
蔡倫屬前一種,家庭貧寒生活無著所迫,被征選送人皇宮的!逗鬂h書·蔡倫傳》中,隱約透露出他的內心痛苦。他“閉門絕賓”、不與人往來“暴體田野”,在自然環境無人之處,袒露自己的軀體。這些都可看出宮刑給他帶來的痛苦所引起的心靈創傷。
東漢章帝劉炟建初中期,蔡倫1 8歲時當上了“小黃門”,這是漢朝太監中較低級的職務。他性格內向,默默做事,被一位老太監看重,這位老太監有些文化,他便拜他為師,常常跟他學習文化如識,學他的為人處事本領。表現得十分刻苦、認真。少年的蔡倫,在宮中善解人意,手腳勤快,踏實謙恭,深受皇后的賞識,被任命為皇太子劉肇的侍人,專門侍候皇太子,他比太子稍大些,老師教太子讀書,他常站在旁邊暗地里跟著學。有的文章太子還未明白過來,蔡倫已經懂了,有時候老師不在,蔡倫就幫助太子學習,太子十分喜歡他。
太子劉肇九歲時,父皇去世,永元元年,劉肇登基當了小皇帝,由于蔡倫和他的關系一開始就十分要好,劉肇破例提升蔡倫為中常侍,這是漢朝宦官中的高級職務,負責傳達皇帝詔令及管理文書,參與軍國大事的決策。蔡倫很有才華,做事認真嚴謹,而且可靠。立功后,皇帝要封賞他,他唯一的要求和愿望是:到朝廷最高學府太學士院聽課,學習到更多的知識,當得到皇帝應允后,蔡倫如魚得水,抓住這個學習機會,不論刮風下雨,不管多忙多累,都抽時間去聽課,回來又抓緊時間溫習,他的文化知識水平得到迅速提高,成了知書達理的人。
蔡倫為人正直,敢于向皇帝坦率直諫,很受宮中朝臣們的敬重,但有時也惹得皇帝生氣。由于自小要好,矛盾很快化解恢復如初。
按漢朝的制度,宦員每旬(十天)有一天休假,這是士大夫們互相交流、聯絡感情的時候?刹虃惷糠甏藭r卻閉門,謝絕賓客,不與同僚往來。
東漢和帝永元9年,蔡倫被任命兼職“尚方令”!吧蟹健笔秦撠煿芾砘适医饚旌蛯m廷內部事務的機構!吧俑彼鶎俚闹匾块T,專門為皇事制造御用器物,擁有雄厚財力和權勢,有全國選拔優秀工匠的權力。蔡倫受命為“尚方”,主管負責監制御用器械和寶劍等。在此期間,
蔡倫在工藝技術及對此類事物管理的才華充分得到發揮,他自知自己的身世,從不擺架子,與工匠們一起干活,鉆研技術問題,有時甚至到深夜,在他的督導下,尚方制出的產品樣樣工藝精湛,質量上乘,“莫不精工堅密”,成為后世仿效的寶物。
書寫的困境
當時的東漢,文化發達,學生眾多,社會上迫切需要一種竹制的代用品來作為書寫的工具。蔡倫愛讀書愛寫字,深知讀書人的困難和需求,嫌帛價格太貴,絲絮做的紙也不好用,竹簡倒是不貴,但很笨重,不方便,如何解決書寫工具這個難題?蔡倫思考并翻閱了大量歷史資料,尋覓解決辦法。
我國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最早的文字是用尖銳的硬物刻在巖石上,刻打深出洞穴巖石之中。約在3500年前的殷商朝代,相傳黃帝時蒼頡造字才有了比較完備的文字,當時文字刻在龜甲和獸骨上,叫甲骨文。西周青銅器時代,把文字鑄刻在青銅鑄造的鐘、鼎、盂、壺等的璧或底部,這就是通常說的鐘鼎文。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用竹片和木片代替了龜甲和獸骨,稱之為竹簡和木簡。用繩子將它串連起來,一串就叫一“策”或叫“一冊”。簡的長度不等,最長的達三尺,短的只有五寸,人們寫信,往往用一尺長的“簡”,所以后來把信稱為“尺犢”。每根簡上寫的字多少不一,大多是2 0來個字,少的只一兩個字,寫一篇文章就需要很多片“簡”!昂啞蓖敿、獸骨相比已經便利多了,但仍然十分笨重。
戰國時宋國有個思想家惠施,他著作多,立論新奇,善于辯論,常應邀外出講學,隨身攜帶的書就裝了五車,所以有“學富五車”的典故。據記載,秦始皇每天批閱的竹簡公文,重達120斤(秦制)。西漢時,以辭令見稱的文學家東方朔向漢武帝寫了個奏章,就用了三千根竹簡。進呈皇帝時由兩個身強力壯的武士才能吃力地抬進宮去,漢武帝處理國家大事很忙,
有了空閑,十讀他的奏犢,看了兩個月才看完。這在今天簡直不可思議。這樣多的竹簡冊,存放、運輸都很麻煩。如果編簡的牛皮帝斷了,竹片散亂,前后次序顛倒更是費事,往往耽誤了大事。人們曾形容說:“汗馬!、“充棟字”。意思是:運書使牛馬拉的很吃力,書一堆就堆滿一屋子。因此形成“汗牛充棟”的成語。
研制造紙歷程
西漢時期,勞動婦女在絲織過程中,發現在撈絲綿的簾子上會留下一層薄絲綿,把這一層剝下來晾干,可用來寫字?V帛的制作,是把蠶繭煮過,放在竹席上,浸泡在河水里,再將蠶繭沖洗打爛,曬干即成。嫌帛從席上取下,席上還殘留一層薄薄的絲制片,揭下來就可用作書寫材料。用帛來寫字,字寫好后卷起來,成為一“卷”(卷的說法就是從這時開始的)這種絲帛造的“紙”,由于原料有限,產量不多,價錢高,一般人用不起。這里說的絲帛造紙這個“紙”字帶有絲字旁,而蔡倫的“帋”字沒有被廣泛流傳,一直延用至今的還是帶絲旁的“紙”字,就文字而言,這種的滑肇是屬正,F象,可是在歷史上曾一度引起誤傳,認為蔡倫之前就有了紙。還有1993年、1978年,考古學者曾在新疆羅布泊、西安灞橋、甘肅居延等地發現“古紙”,經專家們逐一分析鑒定,有的根本不是紙,有的只是紙的雛形,需要改進完善發展。
漢代一匹縑帛(寬2.2尺,長40尺),要花720斤米才能買到。因此一般讀書人還是大量使用竹簡,但竹簡不方便,由于竹、帛的使用,所以“竹帛”兩字幾乎成了書籍或歷史的代名詞,故有“功垂竹帛”的說法。
蔡倫從前人制造絲織的過程席子上殘留一層薄薄絲帛的經驗里受到啟發,他想這是因為有纖維的緣故,有纖維的東西不是很多嗎?能不能找一些來源廣泛、成本低廉的東西來代替絲帛呢?那時大麻、黃麻很多,他看到麻也有纖維,就將廢麻頭、廢麻線切碎加水傾注在席子上,放著晾干,發現形成縱橫交錯的薄片,干后取下。初始時比較粗糙,厚薄不均,寫字還是不平整,蔡倫看到了希望。有一次皇帝召見蔡倫,詢問尚方的事情,蔡倫說:如能讓更
多的人讀書,國家就會更加繁榮昌盛。這個觀點具有遠見卓識,為達到這個目的,他說自己正在試驗制造廉價的紙供應市場,方便讀書人,解決他們學習用品難題;实勐犃,非常贊成和支持,叫他大膽干,并拔給他試驗費用。
蔡倫回來后召集能工巧匠進行試驗,把紙漿澆注在簾子上,成形的時候,也遇到困難,開始濕薄片在日光下暴曬,太干了撕不下來,撕下了又易碎,太濕了,又容易扯破。有一次庭院曬的濕片被雞給踩翻了,蔡倫把雞趕走,無意中發現踩翻的簾框上緊貼的濕片,已經完整地與簾框分開。受啟發的蔡倫,紙漿澆注在簾子上成薄片后,少了水分,馬上按時把簾框翻一個身,并在簾框背面輕輕敲打幾下,濕片完整地脫離了簾子,歷盡挫折和失敗,一張張厚薄均勻、堅韌耐用、價格便宜、可以用來寫字的紙誕生了。紙,凝聚了蔡倫的智慧和他同事的心血。公元105年(東漢元興元年)蔡倫把這一重大創造向朝廷奏報,漢和帝十分稱贊,并通令全國推廣這種造紙術工藝,各地也學會用植物纖維造紙。從此紙張生產源源不斷地供應著市場,大大方便了讀書、書寫的使用。
蔡倫發明了用麻頭、破市、樹皮和漁網等作原料造紙,特別是利用樹皮做原料,它是近代木漿制紙的先聲,為造紙業的發展開辟了廣闊的途徑。
蔡倫造紙的基本工序是先把原料洗滌后切斷,經浸漬漚制,其間采用加石灰漿升溫促爛和蒸煮等工序,再反復大力舂搗,分離出纖維,制成紙漿,然后用細簾子撈取紙漿,漏去水分,晾干,揭下壓平研光,成為紙張。用這種方法造出的紙,表面細致、光滑、書寫性能好,顏色潔白,長期保存不回色腐爛,又輕又薄又耐用,正是蔡倫要尋找的一種非常理想的書寫材料,F代造紙技術這么發達,機器代替了人工,但造紙的基本原理、工序和所用的原料與蔡倫在1 900年前的造紙術基本相似,沒有什么變化。蔡倫提出的造紙工藝,為現代造紙業奠定了基礎,他選擇在長期使用中能脫膠和脫木素的漁網造紙,是用純纖維造紙的一大發現,F在造紙要加堿蒸煮,就是運用純纖維才能造出好紙。古書記載的蔡倫“搗故漁網作紙”,就是現代造紙工藝中的“打漿工序”。
實踐出真知,在當時歷史條件下,蔡倫之所以能研制出質量比較優良的紙張,一開始就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造紙技術,首先是他有一顆解決讀書人迫切需求、急讀書人之所急的心。那時“治國平天下”才是讀書人的遠大追求,工藝技術被認為是雕蟲小技,蔡倫閉門謝客,對工藝技術重要性地位的認識也是超前的。他用自己的智慧解決了一道又一道的難題,也因為他曾長期主管宮廷御用器具的制造,掌握著充足的財力、物力和人才優勢,職務上迫使他深入實踐,觀察變化,參與生產實際,學習和總結工匠們多年積累下來的豐富經驗,不斷改革和完善這項技術的結果。他這種為天下謀的精神,是中華民族優秀品質的體現。
蔡倫之死
漢安帝劉祜與皇太后鄧綏有矛盾,他不愿蔡倫充當太后的近臣為其出謀劃策,公元1 1 7年漢安帝選任劉珍等一批學者在東觀(皇家圖書館)統一校注、審訂儒家經典,并由蔡倫主持這件事。在這期間,蔡倫校對過《易經》,還把五經用大篆、小篆和隸書i種文體刻在石碑上,立在太學門口,使人們明白五經的內容,而不致發生誤會。讓蔡倫審訂儒家經典,這實際上是把蔡倫從太后身邊調開。
元初七年(公元120年)鄧太后去世,漢安帝開始得以臨朝訓政,蔡倫在宮中當太監達五、六十年之久。當他還是一個十八、九歲的青年時期,由于涉世不深,不知仕途險惡,曾經受當時竇太皇后的指使,無奈違心地加入了宮廷內部政治斗爭,審問過安帝的祖母宋貴人姐妹,害得姐妹倆服毒自殺。經過了40年,安帝成了最高統治者時,舊事重提,鄧太后已死,蔡倫沒了靠山,對他構成不利。
作為封建帝王近侍,蔡倫身處統治集團內部斗爭的政治漩渦中心,他無力把握自己的命運,當時的歷史背景下,他的悲劇有其必然性。
公元121年,漢安帝命令卷入東漢朝廷內部爭權奪利斗爭漩渦的蔡倫到法庭投案受審。當時蜚聲國內的蔡倫見大勢已去,不甘忍受受審的恥辱,性格內向的他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為了自己的尊嚴,決然沐浴更衣,穿戴整齊,服毒自盡,走完他悲劇的一生。那時他約七、八十歲了。漢安帝取消了他生前的一切官職和封號。由于他的出身卑微加上這以后的輿論影響,猶如黃金埋入沙t,但歷史的大浪淘沙,終現本來面目。
人們永遠紀念他
在漢安帝元初元年(公元1 1 4年)得力于皇太后鄧綏的支持,朝廷為表彰蔡倫的功績,封他為“龍亭侯”,封地在今陜西省洋縣,賜給他3 00戶的賦稅作為個人收入,所以他造出的紙,被稱為“蔡侯紙”。在中國民間,蔡倫為造紙的祖師爺,造紙作坊中部供奉蔡倫像,有些造紙業發達的地區修有蔡倫廟,塑有蔡倫像。中國歷史教科書中,都記述了蔡倫造紙術的貢獻,蔡倫成為一個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名字,歷近兩千年不衰。陜西省洋縣東南2 5公里,有座蔡倫南和蔡倫墓,這地方秦漢叫龍亭,北魏叫龍亭縣,宋稱龍亭鋪,其廟存龍亭鋪街南,原先的廟堂分別為前廳、正廳和東西廂房。正廳里供有蔡倫塑像,東西廂房里還保存著蔡倫使用過的石碾和石磨。其廟的后面是墓地,由于年代久遠而荒廢,清康熙33午(公元1694年)春,洋縣知縣邠容才委托縣丞劉馨將墓修復。墓高5米,墓圍2 2米。墓前的石碑經過多少年的風風雨雨,已經殘缺不仝。f日那上面曾刻著人們對蔡倫一生的無限感慨。
策馬龍亭日欲曛,
江頭遙見蔡侯墳。
漢封遺跡空憐在,
青史香標世共聞。
漫拂魚箋銘舊德,
不煩竹簡謝夫君。
頻過多少千秋意,
感慨依依望斷云。
當今,則有蔡倫學術研究會,中國造紙學會等社團,為弘揚蔡倫的業績而辛勤工作。1986年,陜西省洋縣重新修整了龍亭鋪的蔡倫墓和蔡倫祠,重塑了祠中蔡倫座像,并舉辦蔡倫及造紙史文物陳列,2005年舉辦了紀念蔡倫逝世1900周年等活動。在蔡倫故鄉湖南省耒陽東南,幾間平房,占樸幽靜,樸實無華的蔡侯祠,是公元1 300年時耒陽知州陳宗義在民間募捐修建的。大門口上刻著一副對聯:芳池月映,故宅風存。進門迎面豎著一塊《修整蔡侯祠記》碑,再往前走,廳里放著石臼,相傳是當年蔡倫搗紙漿時用過的器物。
祠堂外有一個長約70米,寬5 0米的小水池,人稱蔡子池,傳說蔡倫曾在這里洗紙漿,涮造紙工具。
離蔡子池不遠的地方有一座牌坊,拾階而上,可見一座用青石筑成的墳墓,墓前石碑上刻著“蔡倫之墓”。事實上這只是個衣冠墓,因為蔡倫死后并沒有葬在故里,而任陜西龍亭。
1 996年11月1日,湖南省耒陽市蔡倫紀念館被定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在世界各地,蔡倫同樣受到不同膚色、不同種族人們的敬仰:美國有的博物館里,陳列著蔡倫發明造紙事跡的展覽;法國建有蔡倫紀念館;日本民間還建有蔡倫宮等......。
蔡倫造紙的發明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巨大貢獻,不但造福后代,而且他的事跡也永遠激勵著中華兒女奮發進取,成為努力趕超世界科學先進水平的動力。
造紙術的傳播
紙是人類交流思想、文化、傳播知識的工具。蔡倫的造紙術,不但很快傳遍了中國,而且還通過各種途徑傳到世界各地,改變蘇美爾人(今敘利亞)在粘士泥版上刻寫文字符號,改變古代埃及人利用尼羅河盛產的一種水卓(紙草)寫字,改變古代印度人用樺樹皮和一種大葉棕擱樹葉(貝葉)書寫,以及歐洲人把文字記錄在羊皮上等古老落后的記載方法。正如
英國科學家弗蘭西斯·培根在評論中國“四大發明”時所說:“他們改變了世界上事物的全部面貌的狀態,又從而產生了無數變化,看來沒有一個帝國,沒有一個宗教,沒有一個顯赫人物,對人類事業曾經比這些機械的發現施展過更大的威力和影響!
秦漢的交趾、九真、日南三個郡,均在今越南境內,越南得到造紙技術較早,在公元3世紀之前,產地主要在今越南河東省清化縣,但產量不多。有記載,公元284年大秦(今越南)向中國進獻三萬張密香紙。公元384年,東晉太元九年,有一位和尚名叫摩羅難陀,奉旨從山東煙臺揚帆過海前往朝鮮半島的百濟國傳教,他的隨從中人懂造紙術,百濟王把他們奉為上賓,請他們傳授造紙術,從此朝鮮開始有了自己的造紙業。
公元610年,高麗國王派高僧曇征過海到日本,他大力宣傳紙張的好處,當時日本攝政王圣德太子就在離皇宮不遠處,龍田川河岸設立造紙作坊。從此日本有了第一座造紙工場。
公元750年,唐朝大將高仙芝率軍打敗了石國,高仙芝原是高麗人(朝鮮族),年幼隨父來中國。由于他舅猛善戰,屢建戰功,被提升為安西副都護。公元747年,石國小勃律王娶了吐蕃王的女兒為妻后,隨同吐蕃王反唐,朝廷又派高仙芝領兵出討,大獲全勝。慘敗的石國向大食國求援。公元751年大食國派大將齊亞德進攻唐朝邊境,高仙芝統率三萬唐軍與大食展開決戰。深入大食本土七百里,在緊要關頭,高部隊中有一部少數民族首將突然反叛,形成與大食人合攻唐軍的態勢,唐軍戰死無數,被俘數千,大食軍也損失慘重,這些唐軍中有會造紙的工匠,阿拉伯人靠他們在撒馬爾罕建立了造紙廠,生產的紙張不僅供應當地居民,還是撒馬爾罕外貿商品。
公元7 9 4年在新都城根達(今伊拉克巴格達)建立第二家造紙工場。后在大馬士革(今敘利亞首都)開設第三家造紙工場。
公元900年阿拉伯人把造紙術傳入埃及,亞歷山大城開辦起非洲第一家造紙工廠。公元1100年在非洲西北角的摩洛哥費斯城建立了造紙場。公元1 0世紀的印度突厥首領率領伊斯蘭教徒軍隊侵入印度,帶入了造紙術,但印度教徒認為破麻布不干凈,不愿造紙生產。印度造紙業生產旨先是伊斯蘭教教徒建盤起來的。
在歐洲,第一個造紙工場是阿拉伯人統治下的西班牙于公元1150年在薩狄瓦城建立起來的。紙住歐洲的傳播不是一帆風順的。到1221年,德皇腓特烈二世曾明令各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各部門,公文一律用羊皮紙書寫,違者受到嚴厲制裁。
英格蘭1460年出現過一家小造紙作坊,英皇認為破布是不祥之物,下令關閉該作坊。直至1494年,才興建了第一家造紙場。
歐洲人于公元1575年把造紙方法傳播到美洲。1690年在美國費城,建有造紙場,距離蔡倫造紙術誕生已整整晚了1 5 8 5年,可見造紙術發明的不易,傳播也是相當漫長的。直到19世紀才傳到澳洲,造紙術傳到哪里,哪里信息文化就迅速活越起來,加快了經濟的發展。紙的產生對整個人類來講,大大促進了世界科學、文化的傳播和交流,深刻地影響著整個世界歷史的進程。
發揚光大造紙術
造紙術傳播盡管曲折,但終究要傳遍全世界,并深入到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萍及l展使造紙機械不斷向前推進。1 782年蒸氣機的發明,為機械造紙提供了條件,1 799年法國造紙工人尼古拉·豪貝·羅拜提出了用旋轉金屬網脫水方案,專利被工場主第道購買,因法國動蕩后到英國尋求出路,1804年,亨利和西萊·方德雷爾兄弟資會耗盡而破產,直到1872年世界第一臺長網造紙機才在美國山格太斯問世,機名就叫“方德雷爾紙機”。
1881年,美商存上海楊樹浦設立機器造紙工廠,1891年鄭觀應、曹善謙等人頭下紙廠,改名“倫章造紙廠”,這是中國人開辦的第一個機器造紙廠。
如今,造紙機向大型高速發展,幅寬達8~10米,速度為每分鐘600~1000米,一臺機器一天可造紙幾百噸。
科技的進步使紙的家族增添了許多新品種。2005年全世界紙產量約3億噸,每人平均用紙50公斤。紙與書、報刊等的產量和消費量,已成為個國家文明發水平的重要標志之一。
2 0 0 5年我國紙產量為1500萬噸,居世界第三位,全世界生產的12000多種紙,中國生產1000多種。
紙家族中最大宗的為文化用紙,如學生的薄冊、印刷書報刊、郵、鈔票等;其次是商品包裝紙如紙箱、紙盒、墻紙等;還有是生活用紙如餐巾紙、衛生紙等;工業生產領域中的用紙如卷煙紙、過濾嘴用成型紙、水松紙、防潮用鋁箔紙、盒裝用膠版印刷紙、單面膠版印刷紙、銅板紙、硬盒用白卡紙、牛皮卡紙、黃板紙、再種砂紙、化學試紙、備種探測用紙、建筑用油氈紙、石膏板紙、防銹紙,醫用可溶性藥片紙、紡織印染用的紗管紙;科技信息用紙如計算機連續打印紙、靜電復印紙、曬圖紙、傳真機用的熱敏紙、無碳復寫紙、保溫降溫紙、保鮮紙、阻燃紙、殺蟲散紙。被譽為“當代女蔡倫的陳志蔚”,1 941年畢業于國立中央技藝?茖W校造紙專業,擔任浙江民豐造紙廠任新產品試制小組組長,幾年研發了描圖紙、電話絕緣紙、低壓電纜紙、半透明玻璃紙、電容器紙等1 5個新產品。其中,電容器紙是電力、電信、國防工業所需重要絕緣材料,也是人造衛星、導彈、電子計算機、航空航天通訊等必不可少的材料,不僅解決國內急需,也為國家節約了大量外匯。她還開發浮選法的廢紙脫墨技術等。
造紙術,這一古代中國的發明,在人類文明史上譜寫下了光輝的一頁,今后我們還應該要進一步努力,為全人類文明進步做出更大的貢獻。
【作者簡介】 蔡存會,男,1 9 4 0年8月生,《蔡倫紙文化博物館》負責人,中國收藏家協會會員,收集各種紙質品。
聯系方式:浙江省溫州市蒼南縣礬山鎮文昌路5 01號
郵編:32580 7
電話:0577—64651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