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濟陽蔡氏公會簡史
新加坡濟陽蔡氏公會創立于1930年,迄今已具七十八年的漫長歷史;厥讛凳觑L雨歷程,歷經英屬殖民地時期、二戰淪陷日據時期、新加坡自治、新馬合并、新加坡獨立以及如火如荼的經濟建設時代。公會的發展不但見證了新加坡從甘榜漁村到現代化國家的百年歷史滄桑巨變,也記錄了本地華人勤勞堅勇、不屈不饒的奮斗歷程,更承載了蔡氏宗親血濃于水、互相匡助的深厚宗誼.......
二戰前初創時期(1930---1945)
遠溯到明末清初時代,隨著中國海禁漸開,便有濟陽蔡氏的先哲宗人,一方面不甘于蝸居故土一蹶不振,又聽聞南洋淘金有利可圖,于是壯志遠行乘船南來。他們遠渡重洋初到異地,篳路藍縷胼手胝足,生活異常艱難。不過,大家憑著吃苦耐勞的精神,拓荒墾殖繁衍,后代日漸興旺。至1930年代,生活在新加坡這片土地上的蔡民族人,已經達到數萬之多。
當時,旅新宗人如炳清、永錫、善順、漢秋、開亮、欽慧、滿吉等二十余潮籍宗親,深感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散居異鄉的宗親們,有必要成立團結族人的組織,以方便聯絡,增進鄉情宗誼,安危共濟互相匡扶,于是,假芽籠24巷當時的“同志閣”籌組“蔡氏公所”,廣征潮籍宗親參加。后承租水仙門打火厝伯公巷店屋二樓為會所,其間由炳清宗長負責向英殖民政府華民政務司申請注冊,終于在1930年12月13日獲準注冊成立。
蔡氏公所成立,共有潮籍宗親會員百余人,炎城宗長被推舉為首任主席。創會數月后,因種種關系,會所曾數度搬遷。最初遷至豆腐街,繼而巴梳尾、單邊街。其間還曾因經費不足,一度遷至開亮宗長的住宅。雖有種種艱難,但宗親們公而忘私,眾志成城,為發展會務多有奉獻。繼首任主席炎城宗長之后,河珊宗長、開亮宗長、漢秋宗長,都曾經落力領導。而蔡氏公所,在為宗親排憂解難,接濟南來“新客”等各方面都扮演了重要角色。
不但如此,有鑒于成立初期多次遷址,輾轉不定多有不便。所以歷任領導人都竭力策劃、艱苦奮斗,經年積累資金款項以少聚多,以期購置會所堅固基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