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信的橋梁
廣東省三水區南鎮的獨樹崗村,是三水區最大的一個自然村。獨樹崗村來有“三水一棵菜”之美稱。村中的人口超過萬人,(今旅居國外和港澳),而蔡族人口占了九成多。
獨樹崗村的蔡德高就在這村里開辦了一家蔡德高小食店。人們稱這家小食店是“早餐任吃給錢隨你便!辈痰赂叩男∈车昃褪强空\信做橋梁經營了20多年。
蔡德高小食店的創始人是蔡德高的爺爺,在上世紀80年代初在獨樹崗舊村賣云吞和粥等簡易早點。當時為了節省人工,并且來吃早點的都是街坊鄰居,互相信午過,老街坊來小店吃完后,放下錢就可以下田做工,或者去做生意,很方便。蔡德高爺爺一輩子把小食店作為村中人“誠信的橋梁!
這種經營方式就一直繼承下來,傳到蔡德高這一代。1994年他把小食店搬到市場附近,經營方式一直沒有變。
小食店里沒有菜單,菜牌及價格標示,也沒有寫單、收款的服務員?腿顺酝暝琰c后,便自覺地把早點所需要的錢,放進左邊墻入門處小桌上的箱子,或遞給桌邊的老婆婆,讓她找回交多部分的錢。
小店老板蔡德高是個年近六旬的漢子,他說:“我這店沒有人收款!北M管店內不有價格標示,但顧客都很熟悉了,知道吃了什么該給多少錢。他就是這樣經營了20多年,有人問他說:“你信得過他們嗎?”蔡德高爽快地一揮手,“嗨,所有顧客多是本地人,個個都信午過。如果是外地顧客,他們會主動問我該給多少錢!彼說:“九成九的人是給錢的。就算有些顧客沒有常備錢或忘記給錢,第二天他了民會補給的!
蔡德高的妻子說:“我們從來沒有去數過每天賺多少錢,從來不記賬,二十多年來從來沒有記過一筆收支賬,只是感覺上從來沒有虧過本,賺多賺少就沒有計算過,只靠誠信!
受蔡德高的影響,獨樹崗市場目前已有七八家小食店采取自愿結賬的經營方式,將信任交給客人的同時,也獲得信任。這種經營方式使蔡德高更相信人與人之間,可以用誠信來維系一種更親、更自然的關系。通過誠信引來更多的食客,所以說誠信是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