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漳浦《金鰲楠公續譜序》
金鰲楠公續譜序
元鼎公長子誠立公第三子繼公,繼公長子震公,分居辟望,震公裔孫元仲公,復自辟望回浦東石埕,次子誠存公之孫精公,分居于泉吳店市,皆公一人出也。譜記分掌潮陽(廣東)辟望、吳店莊,皆承公故業也。吾金鰲乃公長子誠立公長孫芹公宗子之裔,守故址祀公為一世祖,今修譜宜于辟望石埕、吳店三派,世系詳覆附入于譜,庶公子孫,不至有遺,斯為譜之全,予茲有志而未逮也,后世子孫有尊祖之志者,尚念予之未逮,晉心詳覆世系,以成此全譜,實有望焉。
漳浦東浦石埕,有樸庵公遷分掌莆縣,白沙西坂建居,有梨板所云存疑一節未定,蔡之先,河南光州固始縣人也,考宋進士逢甲公著家譜云,唐儀鳳丁丑有“長眉公”,隨陳將軍(應該是:陳元光-美初)戌閩,為壘尉,家漳浦,而我五世祖樸庵公,明萬歷間由浦石埕遷莆之白沙西坂,所存殘譜,稱吾蔡系,唐指揮使德軒偕弟德明公,由光州固始縣入閩,開基于漳,世代久遠莫稽,意者壘尉長眉公即指揮使德軒公,亦未可知,今奉祀德軒公,蓋因古譜所載與題主云爾,謹書于此,以俟考實。
考使公舊譜,元鼎公以文章自豪,為鄉先生,所著有中庸大學解,語孟講義,洪范會元九經解等書行于世?颊目ぶ,浦邑志,紀公于鄉賢,傳夫學、庸、語、孟,乃孔門道學之正宗,而洪范九經皆圣賢奧旨也。公歷五代以至宋造之初,我閩治教雖及,而正學未開,濂洛關閩未倡,獨能用心于圣賢之學,而深究道旨,其與文章著述者不同矣,允乎宋造之鄉賢者也,譜稱孫藻續九經,累世以文章登科第者,固家學淵源有自哉。
【蔡氏族譜】馬來西亞,砂勞越古晉蔡氏公會主編,新山區蔡氏濟陽堂助編(1988年)
蔡氏漳浦譜錄考訂記
于1988年七月間,砂勞越蔡氏公會委任編委代表:主任漢英宗長,副主任甘霖兄及主編高廷兄,蒞臨本堂,商討有關編譜工作,及安排付印等事宜,在一次會議中,議決:‘為充實族譜內容,應收集馬六甲第八任甲必丹蔡士章之史料,編入譜錄。藉以見證我蔡氏先賢,早年在馬來西亞與其它兄弟民族,共同拓荒,披荊斬棘,共建家園之事實’。而有關編寫工作,交由晚輩負責,但責任如此重大,而又苦于資料短缺,實在無從下筆,正擬北上馬六甲,尋訪甲必丹蔡士章后裔,搜求有關資料,然事有湊巧,突聞甲必丹蔡士章之古墓經已被發現,而將被發展商迫遷他葬。
于1988年八月廿四日,甲必丹蔡士章第七世孫媳蕭桂蘭向星洲(新加坡)蔡氏公會副主席蔡煌宗長等投訴有關祖墓將被發展商迫遷之事件,而來電聯絡,為之安排到本堂向理事會主席武勝,副主席家魯,景元,副總務萬清,財政子良列位宗長報告有關事件始末,并提呈有關文件資料,內有【蔡氏漳浦譜系】先賢修譜序文多篇,及甲必丹蔡士章家乘片段,真如獲至寶,經細心分析,反復參訂,頭緒漸明。
茲將原有資料,整理編列,首為蔡氏漳浦譜錄序文,其一為附蔡坑祖跡記實,乃元鼎公十七世孫清懶公所撰,次為【金鰲楠公續譜序文】及附【蔡坑蔡氏仕籍志、宋.鄉賢志、明薦辟選舉仕宦錄、三為乾隆廿六年辛巳歲三月既望,賜進士出身,誥受資政大夫,刑部左侍郎,西湖房裔孫新公修譜序文,四、為嘉慶廿二年丁丑歲孟秋之月,拾肆世孫普山公重刊譜序。五、為道光十七年仲秋之月既望,十六世孫應潮命之為倉杰公子抄譜敬刊序】。
按普山公應系謝倉始祖汝達公十四世孫,應潮命之應為汝達公十六世孫,而甲必丹蔡士章是汝達公十三世孫,元鼎公廿八世孫。
順此將世界柯蔡宗親會季刊所刊載同安蔡厝蔡云山宗長大作【漳浦同安海澄晉江蔡氏源流考】一文,列為佐證之參考資料。茲謹將族系列表對照,有關譯文,如有錯漏之處,尚祈補正。
忝屬馬來西亞,新山區蔡氏濟陽堂理事會總務兼編委會秘書 西山元定公卅七世裔孫,綿基公廿世孫 少華 敬述
注:
一、本堂即-新山區蔡氏濟陽堂。
二、馬六甲 Malacca 馬來西亞南部州屬。華人于明代即在此墾荒、航海經商,三寶太監鄭和七下西洋曾多次在此歇腳,遺留古跡有:三寶山、三寶井等。
三、甲必丹 Capitan 荷蘭殖
摘自蔡氏尋根之旅網站